補腎去濕健脾湯怎么做竅門
2021-04-02 13:02發(fā)布
小美
補腎去濕健脾湯怎么做?有沒有什么竅門?
補腎去濕健脾湯有哪一些,如何自己動手去制作完成,相信很多人不太了解吧,補腎去濕健脾湯怎么做?事實上想要達到這樣的補腎祛濕效果,可以嘗試下面所介紹的淮山扁豆煲雞腳,或者是白術陳皮豬肚湯。
一、豬橫脷煲夏枯草
功效:清熱祛濕,除肝熱
材料:豬橫利500克,夏枯草、綿茵陳各20克,生姜4片。
做法: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。將夏枯草、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脷一同放入砂煲中,加水2500ml。先武火煲滾后轉文火煲約2小時,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豬橫利性平味澀,補益脾胃、助消化;夏枯草有清肝明目,散結消腫功效;綿茵陳則有清濕熱,退黃疸的功效。故該湯可以清熱去濕,去肝熱,尤其適用于糖尿病患者服用。
二、淮山扁豆煲雞腳
功效:健脾祛濕、舒筋活絡
材料:淮山15克,扁豆15克,芡實15克,苡仁15克,鮮雞腳200克(約10只),生姜絲少許。 做法:先將雞腳去衣清洗,切掉腳趾甲。將淮山、扁豆、芡實、薏苡仁、雞腳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內,加水2500ml(約10碗水),武火煲滾后文火煮2小時。煮好后加入食鹽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湯中雞腳性味甘平,有健脾益氣、舒筋強骨的作用,而且雞腳含較多的膠原蛋白,食用能令皮膚光滑而有彈性;淮山具有益氣養(yǎng)陰、補脾肺腎的功效;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;芡實功效健脾除濕,固腎益精;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。故本湯適宜脾虛有濕癥見體倦乏力、便溏者食用。 注意事項:建議不要用冰凍雞腳,否則會影響湯的鮮味。
三、 白術陳皮豬肚湯
功效:健脾燥濕開胃
材料:陳皮10克,白術30克,鮮豬肚半個至1個,砂仁6克,生姜5片。
制法:先將豬肚洗凈飛水。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,加水約2500ml,煲滾后改用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。取出豬肚切件,放回鍋內,再煲30分鐘,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白術功效補氣健脾、燥濕利水;陳皮具有理氣調中、燥濕化痰功效;豬肚甘,溫,功效補虛損,健脾胃。故此湯能健脾開胃,促進食欲,對于腹脹、納食不香、消化不良者尤宜。
注意事項:本湯性溫,陰虛內熱者不宜。
補腎去濕健脾湯是一道藥用美食,主要材料有響螺,干鴨腎,栗子,茯神,薏米,扁豆,果皮,淮山等,營養(yǎng)豐富,製作簡單,有補腎去濕的作用。
響螺,有清肝潤肺,滋養(yǎng)內臟,化痰消積,鎮(zhèn)肝熄風的功效。
干鴨腎,健脾消食積的功用。
栗子,含大量淀粉質,糖,蛋白質和維他命,能厚胃腸,補腎氣,治腎虛及腰腿無力又能止瀉益腸。
茯神,能安心寧神,主治心腎調理,藥性平和,適合任體質。
薏米,清熱去濕,利尿,鎮(zhèn)咳,安定神經,所含薏苡素對治療神經痛癥頗有療效。
扁豆,能調肝和胃,清濕去暑,止渴止瀉,更有寧靜頭腦,調理消化系統(tǒng)的作用,還可預防經常喝酒引起的酒濕酒患。
果皮,果皮可調和藥性,通氣健胃,化痰理氣,止咳,還可以驅寒消滯。
淮山,補血脈,滋腎固精,助消化,止瀉,斂虛汗。
材料準備,響螺1斤,干鴨腎2只,栗子4兩,茯神半兩,薏米半兩,扁豆半兩,果皮1片,淮山半兩。
先把干鴨腎洗淨,用水浸軟。果皮浸軟刷乾淨。其他材料沖洗,備用。響螺切開去腸臟,飛水去潺,備用。鍋注入適量的水,放入所有材料,水滾后轉中火,煲3小時,加鹽調味即可。
濕困時,應健脾去濕,把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(利尿)或者減少、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,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。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,如:鯽魚、胡蘿卜、蘋果、淮山、蓮子、茨實、豬肚、鴨子等;祛濕食物有赤小豆、薏米、萵筍、扁豆、冬瓜等,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。潮濕往往與“寒”一起來,要注意保暖,不要受涼,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。下面介紹幾款補腎去濕健脾湯怎么做竅門:
豬橫脷煲夏枯草
做法: 1、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。 2、將夏枯草、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脷一同放入砂煲中,加水2500ml。先武火煲滾后轉文火煲約2小時,調味即可。
淮山扁豆煲雞腳
材料:淮山15克,扁豆15克,芡實15克,苡仁15克,鮮雞腳200克(約10只),生姜絲少許。
做法:先將雞腳去衣清洗,切掉腳趾甲。將淮山、扁豆、芡實、薏苡仁、雞腳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內,加水2500ml(約10碗水),武火煲滾后文火煮2小時。煮好后加入食鹽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湯中雞腳性味甘平,有健脾益氣、舒筋強骨的作用,而且雞腳含較多的膠原蛋白,食用能令皮膚光滑而有彈性;淮山具有益氣養(yǎng)陰、補脾肺腎的功效;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;芡實功效健脾除濕,固腎益精;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。故本湯適宜脾虛有濕癥見體倦乏力、便溏者食用。
注意事項:建議不要用冰凍雞腳,否則會影響湯的鮮味。
白術陳皮豬肚湯
制法: 1、先將豬肚洗凈飛水?! ?、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,加水約2500ml,煲滾后改用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。 3、取出豬肚切件,放回鍋內,再煲30分鐘,調味即可。
赤小豆粉葛煲鯪魚
功效:清熱下火、祛濕潤燥
材料:赤小豆100克,粉葛750克,陳皮少許,鯪魚500克,生姜3片
做法: 1、赤小豆、陳皮洗凈;粉葛削皮洗凈,切塊。 2、鯪魚去鱗及內臟,洗凈,慢火煎至微黃。 3、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內,加入清水2500毫升,武火煲沸后,改為文火煲2小時,放適量食鹽調味便可。
適應癥:赤小豆有清熱解毒、利水除濕之功;粉葛能除脾胃虛火、生津止渴;鯪魚有健筋骨、活血行氣、逐水利濕作用。故此湯尤其適用于濕熱內蘊癥見長熱毒癰瘡、舌紅苔黃膩之人飲用。
芡實煲老鴨
功效:滋陰,健脾祛濕。材料:芡實100克,老鴨一只。
做法:老鴨宰凈,芡實放鴨腹內加水2500ml,武火煲滾后,文火繼續(xù)煲2小時,加少許鹽服食。
適應癥:芡實性味甘澀平,具有健脾祛濕,益腎固精的功效;老鴨性溫味甘,入脾、胃、肺、腎經,功能滋陰補血。故此湯適合陰虛夾濕者見咽干、虛熱、心煩伴便爛、舌苔白膩者服用。
外濕就是我們所處的環(huán)境中水汽比較多,比如氣候潮濕,雨天淋雨,工作或者居住環(huán)境潮濕,這種外來的水濕很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各種疾病,比如風濕性關節(jié)病和各種皮膚病。
而內濕就是存在于體內的濕氣,它通常是一種病理產物,跟脾有密切關系。
中醫(yī)里面五臟六腑各司其職,都具有很重要的功能,而脾在西醫(yī)里面只是一個免疫器官。我們先看一下脾從中醫(yī)角度來講都有哪些職能?
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:主運化、升清,主統(tǒng)血。
脾主管飲食物的消化、吸收和運輸。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方面。
食物經脾消化、吸收后轉化為水谷精微,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歸肺、散布于全身,以營養(yǎng)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。若脾失健運,則消化、吸收和轉輸營養(yǎng)物質的功能失常,引起食少、納呆、腹脹、消瘦等癥狀。
脾運化水谷以升清為主,即所謂“脾主升清”。脾的升清,還能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。若脾氣不升,不但影響水谷精微的輸布,使氣血生化無源、出現(xiàn)頭暈、神疲乏力、泄瀉等,嚴重者還可致脫肛,內臟下垂等。
水液的吸收和輸布也是脾主運化的一個方面。脾將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,轉輸于肺、腎,經過肺、腎的氣化作用,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。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,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,形成痰飲、水腫。這些停滯的水液就是我們俗稱的內濕,它其實是一種垃圾。
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,而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,故有“脾開竅于口”的說法。臨床上,脾病??梢猿霈F(xiàn)口味的異常,如脾虛則口淡無味,脾有濕熱則口中有甜味等。
脾虛濕困時,應健脾去濕,把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(利尿)或者減少、
健脾祛濕食物
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,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。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,如:鯽魚、胡蘿卜、蘋果、懷山藥、蓮子、芡實、豬肚、鴨子等;祛濕食物有赤小豆、薏米 [1] 、萵筍、扁豆、冬瓜等,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。潮濕往往與“寒”一起來,要注意保暖,不要受涼,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。
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:每天被鬧鐘叫醒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接著繼續(xù)睡。即使堅持早睡晚起,第二天依然不解乏,上班打哈欠,上課打瞌睡,成天昏昏欲睡,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,沒有真實感像是在夢里……下班或放學回家后,立即躺在床上,渾身無力,甚至連飯都懶得吃……這究竟是什么原因?
“濕困脾陽”惹的禍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“陽氣盛則嗔目,陰氣盛則瞑目”。意思就是說,火旺之人睡不著,寒盛之人睡不夠?!兜は姆ā芬舱J為“脾胃受濕,沉困無力,怠惰嗜臥”。中醫(yī)認為,體內濕氣太重,困住了脾升清降濁的功能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清竅失養(yǎng),腦失神用,就會出現(xiàn)頭腦昏沉、嗜睡多醒、全身困重、疲乏倦怠、脾虛失運、腹部脹悶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瀉等癥。
濕氣究竟從哪里來?
中醫(yī)認為,凡致病具有重著、黏膩、趨下特性的外邪,都稱之為濕邪。中醫(yī)將濕邪分為外濕和內濕兩種。外濕多因環(huán)境潮濕、涉水淋雨所致,內濕多由過食生冷而致脾陽受損。外濕可內傳臟腑,內濕也可外達肌膚,濕邪又易與風、寒、暑、熱等邪氣相互糾結,稱為風濕、寒濕、濕熱、暑濕等。
為什么現(xiàn)代人濕氣重的人越來越多,主要原因之一就是“吃的太好,動得太少”。每天肥甘厚膩及寒涼食物吃得太多,或長期服用清熱瀉火的藥物,損傷了脾胃陽氣和運化功能,聚濕生痰;加上運動不足,出汗減少,濕氣沒有出路;或過度貪涼,經常使用電吹風、空調等,均可導致體內濕氣過多。
健脾除濕的食物
茯苓、扁豆、紅豆、芡實、橘子皮、薏仁米、冬瓜、蘿卜、白菜、洋蔥、大蒜、山藥、草果、車錢草、荷葉、山楂、柚子、燕麥等。
燥濕健脾的中成藥
“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”,由于濕邪具有黏滯不化,纏綿膠著的特性,因此,如果體內濕氣太重,吃食物或外治等方法效果不佳,就需要服用一些藥物來治療。
中醫(yī)治療嗜睡當以清熱祛濕,淡滲利濕,芳香化濕為主,主要采用香砂平胃顆粒、參苓白術散、藿香正氣散、二陳湯等方劑來加減應用。
除濕健脾醒神湯
【組成】薏仁15克,懷山藥30克,芡實15克,白扁豆15克,生黃芪12克,生白術10克,豬排骨200克。
【做法】豬排骨洗凈血污,懷山藥、白扁豆、薏仁米用鍋炒至微黃,與芡實、黃芪、白術一起全部進湯煲內,用中火煲2個小時,調味即可。
【功用】祛濕健脾,益氣醒神。
橘皮桂香蒼蒲茶
【組成】橘皮3克、桂枝6克、石菖蒲6克、蒼術4克。
【做法】煮水代茶飲。
【功效】健脾燥濕,醒腦開竅。
最多設置5個標簽!
耐美爾學堂
投訴建議025-58000678
? 版權所有 南京源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mcbride.cn 蘇ICP備14019759號-1
補腎去濕健脾湯有哪一些,如何自己動手去制作完成,相信很多人不太了解吧,補腎去濕健脾湯怎么做?事實上想要達到這樣的補腎祛濕效果,可以嘗試下面所介紹的淮山扁豆煲雞腳,或者是白術陳皮豬肚湯。
一、豬橫脷煲夏枯草
功效:清熱祛濕,除肝熱
材料:豬橫利500克,夏枯草、綿茵陳各20克,生姜4片。
做法: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。將夏枯草、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脷一同放入砂煲中,加水2500ml。先武火煲滾后轉文火煲約2小時,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豬橫利性平味澀,補益脾胃、助消化;夏枯草有清肝明目,散結消腫功效;綿茵陳則有清濕熱,退黃疸的功效。故該湯可以清熱去濕,去肝熱,尤其適用于糖尿病患者服用。
二、淮山扁豆煲雞腳
功效:健脾祛濕、舒筋活絡
材料:淮山15克,扁豆15克,芡實15克,苡仁15克,鮮雞腳200克(約10只),生姜絲少許。 做法:先將雞腳去衣清洗,切掉腳趾甲。將淮山、扁豆、芡實、薏苡仁、雞腳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內,加水2500ml(約10碗水),武火煲滾后文火煮2小時。煮好后加入食鹽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湯中雞腳性味甘平,有健脾益氣、舒筋強骨的作用,而且雞腳含較多的膠原蛋白,食用能令皮膚光滑而有彈性;淮山具有益氣養(yǎng)陰、補脾肺腎的功效;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;芡實功效健脾除濕,固腎益精;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。故本湯適宜脾虛有濕癥見體倦乏力、便溏者食用。 注意事項:建議不要用冰凍雞腳,否則會影響湯的鮮味。
三、 白術陳皮豬肚湯
功效:健脾燥濕開胃
材料:陳皮10克,白術30克,鮮豬肚半個至1個,砂仁6克,生姜5片。
制法:先將豬肚洗凈飛水。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,加水約2500ml,煲滾后改用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。取出豬肚切件,放回鍋內,再煲30分鐘,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白術功效補氣健脾、燥濕利水;陳皮具有理氣調中、燥濕化痰功效;豬肚甘,溫,功效補虛損,健脾胃。故此湯能健脾開胃,促進食欲,對于腹脹、納食不香、消化不良者尤宜。
注意事項:本湯性溫,陰虛內熱者不宜。
補腎去濕健脾湯是一道藥用美食,主要材料有響螺,干鴨腎,栗子,茯神,薏米,扁豆,果皮,淮山等,營養(yǎng)豐富,製作簡單,有補腎去濕的作用。
響螺,有清肝潤肺,滋養(yǎng)內臟,化痰消積,鎮(zhèn)肝熄風的功效。
干鴨腎,健脾消食積的功用。
栗子,含大量淀粉質,糖,蛋白質和維他命,能厚胃腸,補腎氣,治腎虛及腰腿無力又能止瀉益腸。
茯神,能安心寧神,主治心腎調理,藥性平和,適合任體質。
薏米,清熱去濕,利尿,鎮(zhèn)咳,安定神經,所含薏苡素對治療神經痛癥頗有療效。
扁豆,能調肝和胃,清濕去暑,止渴止瀉,更有寧靜頭腦,調理消化系統(tǒng)的作用,還可預防經常喝酒引起的酒濕酒患。
果皮,果皮可調和藥性,通氣健胃,化痰理氣,止咳,還可以驅寒消滯。
淮山,補血脈,滋腎固精,助消化,止瀉,斂虛汗。
材料準備,響螺1斤,干鴨腎2只,栗子4兩,茯神半兩,薏米半兩,扁豆半兩,果皮1片,淮山半兩。
先把干鴨腎洗淨,用水浸軟。果皮浸軟刷乾淨。其他材料沖洗,備用。響螺切開去腸臟,飛水去潺,備用。鍋注入適量的水,放入所有材料,水滾后轉中火,煲3小時,加鹽調味即可。
濕困時,應健脾去濕,把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(利尿)或者減少、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,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。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,如:鯽魚、胡蘿卜、蘋果、淮山、蓮子、茨實、豬肚、鴨子等;祛濕食物有赤小豆、薏米、萵筍、扁豆、冬瓜等,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。潮濕往往與“寒”一起來,要注意保暖,不要受涼,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。下面介紹幾款補腎去濕健脾湯怎么做竅門:
豬橫脷煲夏枯草
功效:清熱祛濕,除肝熱
材料:豬橫利500克,夏枯草、綿茵陳各20克,生姜4片。
做法: 1、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。 2、將夏枯草、棉茵陳及生姜和豬橫脷一同放入砂煲中,加水2500ml。先武火煲滾后轉文火煲約2小時,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豬橫利性平味澀,補益脾胃、助消化;夏枯草有清肝明目,散結消腫功效;綿茵陳則有清濕熱,退黃疸的功效。故該湯可以清熱去濕,去肝熱,尤其適用于糖尿病患者服用。
淮山扁豆煲雞腳
功效:健脾祛濕、舒筋活絡
材料:淮山15克,扁豆15克,芡實15克,苡仁15克,鮮雞腳200克(約10只),生姜絲少許。
做法:先將雞腳去衣清洗,切掉腳趾甲。將淮山、扁豆、芡實、薏苡仁、雞腳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內,加水2500ml(約10碗水),武火煲滾后文火煮2小時。煮好后加入食鹽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湯中雞腳性味甘平,有健脾益氣、舒筋強骨的作用,而且雞腳含較多的膠原蛋白,食用能令皮膚光滑而有彈性;淮山具有益氣養(yǎng)陰、補脾肺腎的功效;扁豆具有健脾化胃的作用;芡實功效健脾除濕,固腎益精;薏苡仁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。故本湯適宜脾虛有濕癥見體倦乏力、便溏者食用。
注意事項:建議不要用冰凍雞腳,否則會影響湯的鮮味。
白術陳皮豬肚湯
功效:健脾燥濕開胃
材料:陳皮10克,白術30克,鮮豬肚半個至1個,砂仁6克,生姜5片。
制法: 1、先將豬肚洗凈飛水?! ?、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,加水約2500ml,煲滾后改用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。 3、取出豬肚切件,放回鍋內,再煲30分鐘,調味即可。
適應癥:白術功效補氣健脾、燥濕利水;陳皮具有理氣調中、燥濕化痰功效;豬肚甘,溫,功效補虛損,健脾胃。故此湯能健脾開胃,促進食欲,對于腹脹、納食不香、消化不良者尤宜。
注意事項:本湯性溫,陰虛內熱者不宜。
赤小豆粉葛煲鯪魚
功效:清熱下火、祛濕潤燥
材料:赤小豆100克,粉葛750克,陳皮少許,鯪魚500克,生姜3片
做法: 1、赤小豆、陳皮洗凈;粉葛削皮洗凈,切塊。 2、鯪魚去鱗及內臟,洗凈,慢火煎至微黃。 3、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瓦煲內,加入清水2500毫升,武火煲沸后,改為文火煲2小時,放適量食鹽調味便可。
適應癥:赤小豆有清熱解毒、利水除濕之功;粉葛能除脾胃虛火、生津止渴;鯪魚有健筋骨、活血行氣、逐水利濕作用。故此湯尤其適用于濕熱內蘊癥見長熱毒癰瘡、舌紅苔黃膩之人飲用。
芡實煲老鴨
功效:滋陰,健脾祛濕。材料:芡實100克,老鴨一只。
做法:老鴨宰凈,芡實放鴨腹內加水2500ml,武火煲滾后,文火繼續(xù)煲2小時,加少許鹽服食。
適應癥:芡實性味甘澀平,具有健脾祛濕,益腎固精的功效;老鴨性溫味甘,入脾、胃、肺、腎經,功能滋陰補血。故此湯適合陰虛夾濕者見咽干、虛熱、心煩伴便爛、舌苔白膩者服用。
外濕就是我們所處的環(huán)境中水汽比較多,比如氣候潮濕,雨天淋雨,工作或者居住環(huán)境潮濕,這種外來的水濕很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各種疾病,比如風濕性關節(jié)病和各種皮膚病。
而內濕就是存在于體內的濕氣,它通常是一種病理產物,跟脾有密切關系。
中醫(yī)里面五臟六腑各司其職,都具有很重要的功能,而脾在西醫(yī)里面只是一個免疫器官。我們先看一下脾從中醫(yī)角度來講都有哪些職能?
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:主運化、升清,主統(tǒng)血。
脾主管飲食物的消化、吸收和運輸。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方面。
食物經脾消化、吸收后轉化為水谷精微,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歸肺、散布于全身,以營養(yǎng)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。若脾失健運,則消化、吸收和轉輸營養(yǎng)物質的功能失常,引起食少、納呆、腹脹、消瘦等癥狀。
脾運化水谷以升清為主,即所謂“脾主升清”。脾的升清,還能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。若脾氣不升,不但影響水谷精微的輸布,使氣血生化無源、出現(xiàn)頭暈、神疲乏力、泄瀉等,嚴重者還可致脫肛,內臟下垂等。
水液的吸收和輸布也是脾主運化的一個方面。脾將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,轉輸于肺、腎,經過肺、腎的氣化作用,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。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,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,形成痰飲、水腫。這些停滯的水液就是我們俗稱的內濕,它其實是一種垃圾。
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,而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,故有“脾開竅于口”的說法。臨床上,脾病??梢猿霈F(xiàn)口味的異常,如脾虛則口淡無味,脾有濕熱則口中有甜味等。
脾虛濕困時,應健脾去濕,把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(利尿)或者減少、
健脾祛濕食物
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,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。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,如:鯽魚、胡蘿卜、蘋果、懷山藥、蓮子、芡實、豬肚、鴨子等;祛濕食物有赤小豆、薏米 [1] 、萵筍、扁豆、冬瓜等,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。潮濕往往與“寒”一起來,要注意保暖,不要受涼,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。
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體會:每天被鬧鐘叫醒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接著繼續(xù)睡。即使堅持早睡晚起,第二天依然不解乏,上班打哈欠,上課打瞌睡,成天昏昏欲睡,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,沒有真實感像是在夢里……下班或放學回家后,立即躺在床上,渾身無力,甚至連飯都懶得吃……這究竟是什么原因?
“濕困脾陽”惹的禍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“陽氣盛則嗔目,陰氣盛則瞑目”。意思就是說,火旺之人睡不著,寒盛之人睡不夠?!兜は姆ā芬舱J為“脾胃受濕,沉困無力,怠惰嗜臥”。中醫(yī)認為,體內濕氣太重,困住了脾升清降濁的功能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清竅失養(yǎng),腦失神用,就會出現(xiàn)頭腦昏沉、嗜睡多醒、全身困重、疲乏倦怠、脾虛失運、腹部脹悶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瀉等癥。
濕氣究竟從哪里來?
中醫(yī)認為,凡致病具有重著、黏膩、趨下特性的外邪,都稱之為濕邪。中醫(yī)將濕邪分為外濕和內濕兩種。外濕多因環(huán)境潮濕、涉水淋雨所致,內濕多由過食生冷而致脾陽受損。外濕可內傳臟腑,內濕也可外達肌膚,濕邪又易與風、寒、暑、熱等邪氣相互糾結,稱為風濕、寒濕、濕熱、暑濕等。
為什么現(xiàn)代人濕氣重的人越來越多,主要原因之一就是“吃的太好,動得太少”。每天肥甘厚膩及寒涼食物吃得太多,或長期服用清熱瀉火的藥物,損傷了脾胃陽氣和運化功能,聚濕生痰;加上運動不足,出汗減少,濕氣沒有出路;或過度貪涼,經常使用電吹風、空調等,均可導致體內濕氣過多。
健脾除濕的食物
茯苓、扁豆、紅豆、芡實、橘子皮、薏仁米、冬瓜、蘿卜、白菜、洋蔥、大蒜、山藥、草果、車錢草、荷葉、山楂、柚子、燕麥等。
燥濕健脾的中成藥
“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”,由于濕邪具有黏滯不化,纏綿膠著的特性,因此,如果體內濕氣太重,吃食物或外治等方法效果不佳,就需要服用一些藥物來治療。
中醫(yī)治療嗜睡當以清熱祛濕,淡滲利濕,芳香化濕為主,主要采用香砂平胃顆粒、參苓白術散、藿香正氣散、二陳湯等方劑來加減應用。
除濕健脾醒神湯
【組成】薏仁15克,懷山藥30克,芡實15克,白扁豆15克,生黃芪12克,生白術10克,豬排骨200克。
【做法】豬排骨洗凈血污,懷山藥、白扁豆、薏仁米用鍋炒至微黃,與芡實、黃芪、白術一起全部進湯煲內,用中火煲2個小時,調味即可。
【功用】祛濕健脾,益氣醒神。
橘皮桂香蒼蒲茶
【組成】橘皮3克、桂枝6克、石菖蒲6克、蒼術4克。
【做法】煮水代茶飲。
【功效】健脾燥濕,醒腦開竅。
一周熱門 更多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