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時常被女性童鞋在微信里詢問,該怎樣正確地看待性?
這個命題可是夠寬泛的。
耐心讀下去,情節(jié)往往都具有極大的相似性:自己是正當青春年華的好姑娘,遇到了血氣方剛的小伙子,倆人相親相愛終于順理成章地走到了赤誠相見的那一步。這時候,姑娘們就開始猶豫了。奇怪的是,她們的猶豫并不是由于自己內心的不確定,而是對父母權威的畏懼。
節(jié)選一段原文,隱去關鍵信息:“從小爸媽和身邊的所有人對我的期望都很大,我也一直做的很好,第一次接觸到性我比較喜歡肉體接觸,也不會有什么發(fā)生肉體關系就得負責一輩子之類的想法,就只是身邊的家長都一直強調說不要發(fā)生關系,真正愛你的人會忍得住巴拉巴拉的。就是覺得是不是對不起他們對我的期望,真的好想知道到底性這個東西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啊。中國傳統(tǒng)教育,和爸媽那個年代婚后才發(fā)生關系的思維模式到底該怎么與我們現(xiàn)在年輕人的想法平衡?”
首先,“真正愛你的人你會忍得住?”,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。糾正過來應該是“真正愛你的人會尊重你的意見”,而且并不僅僅局限于女生。要不然,男生覺得你真愛我就會給我,女生覺得你真愛我就能忍得住,這么說來你倆難不成就誰也不愛誰了唄。性,尤其是“第一次”,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,但雙方通常又不會同時“準備好”。所以即使一定要“忍耐”,那么這個忍耐也是階段性的。
其次,實事求是地說,在父母的那個年代,物質貧瘠精神困乏,文化水平普遍不高。別說是性教育了,哪怕最基礎的親子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學與心理學知識,他們都一竅不通。成長過程中的很多困難和困惑他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向我們解釋,對性更是閃爍其辭避之不談。久而久之,我們只能從不那么健康不那么正當?shù)耐緩将@取這方面的信息,反而無法學到一些關鍵的能夠用來保護自己的知識。其實不單單是性,哪怕對于愛,他們也是難以啟齒的。他們只會說“打是親罵是愛”,絕不會告訴你“性是兩個非常相愛的人之間所發(fā)生的親密行為”。他們不會告訴你性是一件很自然很健康的事情,他們只會讓你以為性是骯臟齷齪下流可恥的。
還有,你不會真的以為他們那個年代都是婚后才發(fā)生關系的吧?
父母為女兒擔心的根源,無非是兩點,一個是心理被男生傷害,一個是生理被男生傷害。尤其是心理傷害可能會慢慢淡忘或被修復彌補,但生理傷害可能是永久而不可逆的。但是,為了不分手就不戀愛,為了不流產(chǎn)就不作愛,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因噎廢食了呢?更何況在他們那個年代,哪怕結了婚,因為獨生子女政策而去墮胎的人也不在少數(shù)。那么這又當作何解?所以說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,都是概率事件,也與是否結婚沒有直接關系。與其一味地把女兒過度保護起來(甚至最終導致其無法正常與異愛愛往),倒不如教她該如何保護好自己。
在我看來,父母沒有責任權利或義務去監(jiān)督甚至監(jiān)視子女在戀愛過程中的進度,哪怕是詢問有沒有發(fā)生關系都是一種非常無視個人隱私的不尊重的行為。所有父母都奢望自己的女兒永遠是個冰清玉潔的小公主,這點其實挺可笑的。要是真聽了他們的,最后嫁個軟短快還不自知,一輩子都得不到滿足怎么辦。他們怎么就沒察覺像這樣置你于不義的危害有多大呢。錯的并不是那個長大成熟之后與愛人肌膚相親的你,錯的是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。而且,不僅僅是在戀愛與發(fā)生關系這件事上,而是在各種方方面面,你都要讓他們知道,你已經(jīng)是個成年人了,你有自己的生活,你沒辦法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他們的意愿去做事。
你可以問問自己,難道發(fā)生關系之后你的性格本質就變了么?你就不是好人了么?你只是得以與愛人體驗更加隱秘的樂趣,這是什么十惡不赦的事情么?別人,任何人,有任何資格,又憑什么對你指指點點呢?而這樣對你品頭論足的人,自身究竟又是有多么完美?如果你對這一切都問心無愧,又何必覺得羞恥?所以你所要做的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,在做的過程中也只做自己想做的,同時還要做好保護措施,從最大程度上降低受傷害的風險。